requestId:6868ceda2bc6e7.99712791.
9月1日包養,新學期伊始,在蚌埠市五河縣武橋鎮彌陀寺小學,數學教師顧艷早早守候在六年級一班教室門口,迎接返校上課的學生們。
“顧老師好。”“顧老師,一個暑假沒見,我可想您啦。”背著書包包養的孩子們歡快地走進教室,跟顧艷熱情打招呼。學生們放下書包,一個個像小精靈樣圍到顧老師身邊,爭相述說暑假見聞。
今年52歲的顧艷扎根鄉村,30年如一日,用愛心照亮鄉村孩子求學路包養網。
一定要好好教這些農村孩子
“我出生在農村,農村的水土養育了我。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鄉村的孩子們都能學到知識。”當老師,這是顧艷少時的夢想。
1991年8月,時年22歲的顧艷從五河縣城郊幼師學校畢業后,主動到偏遠的農包養網村學校武橋鎮龍崗小學擔任代課教師。武橋鎮地處兩省(安徽、江蘇)三縣(五河縣、泗縣、泗洪縣)交匯處,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老區。至今顧艷仍記得第一次站上三尺講臺的情景,“當時孩子們齊刷刷地起立喊出‘老師好’。看著臺下一雙雙清澈的眼睛,我就跟自己說,一定要盡最大能力好好教這些農村孩子,讓他們成長成才。”
隨著民師政策調整,1999年6月顧艷從龍崗小學離崗。因鄉村偏遠學校師資力量極度缺乏,4個月后她又被學校返聘為代課教師繼續任教。雖然待遇很低,但絲毫不影響顧艷兢兢業業搞好教學。學校條件簡陋,沒有紙筆,顧艷就用石頭教學生在地上練字;沒有教輔資料,她便自己動手刻寫油印練習題;沒有教具,她就利用廢棄的舊牙刷、塑料瓶等制作,日復一日的堅持,讓一批批孩子完成學業,以優異成績升入初中。
為了給自己留住能夠繼續從事教育工作的機會,顧艷努力自學,2006年7月通過五河縣教師招考,考取編制,被分配包養網到朱頂鎮珩莊小學任教,正式成為一包養名村小教師。
因心系革命老區教育,她于2011年7月申請調回龍崗小學,2016年8月被調到更為偏遠的武橋鎮彌陀寺小學。
從一個地方輾轉到另一個地方任教,顧艷始終不包養變的是對工作的精益求精。多年來,她除了教數學外,還兼任班主任。她結合平時主題班會等活動,將感恩包養教育、誠信教育、勵志教育等融入其中,引導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利用特定節點帶孩子們祭掃革命烈士墓,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平時注意培養孩子們合作互助意識。“澆花關鍵在澆根,育人根本在育心。”顧艷認為,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只有兩者結合,才能讓學生真正成長。
為了每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
彌陀寺小學位于武橋鎮最北邊,學區轄朱圩、張姚兩個行政村,現有學生440人,其中一半以上是留守兒童。對于困境兒童和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顧艷特別包養關注。
2017年3月,四年級學生小惠(化名)在數學課上老是走神,這讓細心的顧艷察覺不尋包養常。課后顧艷通過家訪得知小惠的姐姐患上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經過嚴格醫學篩查,小惠的骨髓與姐姐配型成功,但一家人對骨髓移植不了解,孩子非常害怕手術。
顧艷到醫院向醫生請教,對骨髓移植醫學知識了解清楚后,專門包養到小惠家里跟孩子和家長普及骨髓移植基本醫學原理以及術前術后需要注意事項,化解他們心中的疑慮。
在顧艷的細心幫助下,小惠終于勇敢地走上了手術臺,手術非常成功。但由于受手術影響,小惠學業落后了很多,顧艷利用課后時間輔導她功課,補差補缺。在當年期末考試中,小惠成績優秀,受到學校表揚。
每一堂數學課、班會課以及課間休息、課外活動時間,都是顧艷觀察學生、與學生交流的“黃金時刻”。她說,只要細心觀察,包養網就會發現不同學生存在不同問題。包養
五年級班上有個留守兒童,一段時間來,學習成績直線下降。顧艷多次找包養網他談心,并通過電話和遠在外地的孩子父母溝通,解開了孩子因為祖母去世在家孤獨無助的思想疙瘩,讓這名留守兒童重新振作起來。學生曉利(化名)因為不做作業被老師批評,欲賭氣輟學回家。顧艷積極和孩子、老師溝通,讓曉利及時意識到錯誤并向老師道歉。現在曉利和老師關系很融洽。他包養網還被評為學校的“三好學生”。
“張強(化名),新學期升七年級了,感覺如何?”“顧老師,我感覺適應得可以。您放心,您教包養網我的‘只要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就會有收獲’,我一直記在心里。”這是顧艷與學生張強近日的微信聊天對話。
3年前,朱圩村張強由于意外造成肢體二級殘疾,無法和正常學生一起入校學習。顧艷得知后主包養網動承擔起為該學生送教上門的任務。每天顧艷都會抽出一兩個小時到張強家上課,為他講解課業和社會常識,陪他做游戲,鼓勵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近兩年風雨無阻的堅持,治愈了張強受傷的幼小心靈,燦爛的笑容重回孩子臉上。
“去年,張強隨父母到外地讀書。現在我們還包養保持著聯系,經常通過微信聊天。孩子在新的環境適應得很好,整個人也很自信。”顧艷告訴記者,教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打開認知世界的門,讓他們擁有自信包養網、陽光的學習和生活態度。
在彌陀寺小學教師辦公區,顧艷辦公桌的抽屜里堆放著幾十本教案和筆記。盡管教了30年的數學,書本基礎知識點包養早都爛熟于心,但每一次課前,顧艷包養網仍堅持認真備課。“每次備課都是完善和再學習的過程,能啟發更多的思考。”顧艷說。
“顧老師身上認真求學的精神值得年輕人學習。”30歲的蘇玉是彌陀寺小學語文教師,與顧艷“搭班”有兩年多時間。她告包養訴記者,顧艷是學校目前最年長的在編教師,教學經驗豐富,仍不忘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在《五河教研》《教與學》上多次發表教學論文,目前還在撰寫《基于分層教學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構建》調研報告,研究包養網分析如何激發學生自主能動性,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斗轉星移,如今彌陀寺小學面貌發生了大變樣,標準化的音樂室、美術室、實驗室、心理咨詢室配備齊全。隨著蚌埠市推廣智慧課堂,班班通、平板設備包養網等在教育教學中應用普及。去年開始,彌陀寺小學五、六年級全部應用智慧課堂教學設備。“信息化、智慧化手段能顯著提高教學效果,老教師也應跟上新時代步伐。”顧艷告訴記者,目前她正在學習制作音視頻課件,由傳統型教師努力向智慧型教師轉變。
今年秋季開學,為落實國家“雙減”政策,彌陀寺小學課后服務開設了作業輔導、音樂、美術等內容。高年級課堂作業、家庭作業減量不降質,顧艷為五、包養六年級學生精心設計了具有針對性的知識點練習題。在顧艷看來,“雙減”政策對農村教育來說是重大利好。農村孩子因為父母在外務工較多,疏于管教,學習成績和心理狀況波動較大。“現在在學校兩個小時課后服務中就能完成課后練習、鞏固知識點,還可以培養繪畫、唱歌、打球等興趣愛好,更利于農村孩子快樂學習包養網、快樂成長。”顧艷說。
多年來,顧艷帶的班級在五河縣教體局舉行的教學質量監測中均取得了較好成績。她先后被五河縣評為“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2018年被蚌埠市教育局評為“2017—2018學年度蚌埠市優秀班主任”,2019年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授予“全國模范教師”稱號。
9月10日教師節當天,彌陀寺小學為全體教職工送上節日蛋糕,包養學生們為老師送上祝福歌,簡單又溫馨的節日氛圍見證著這所村小的幸福。“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環境越來越美,基層教學條件越來越好。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將繼續恪守園丁本分,努力掌握新技術手段和新教學方法,幫助鄉村孩子學習知識、健康成長,讓祖國包養網的花朵開得更美。”顧艷說。
TC:
發佈留言